Beplay为滚球而生_beplay官网体育_beplay滚球app

在背诵的同时,可以认真想一想其中表达的意思,这样也能记得更清楚。周某为了人身安全,迫不得已打电话向同事借10万元,并让同事拿钱到指定地点交给韦某珠。不过,这是谁想出来的主意?还能是谁,东风雷诺呗。然而,两位民警接下来的工作并不顺利。

成绩查询校友会新高考改革智慧校园

教学教研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2009-11-30     来源: Beplay为滚球而生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提出的任务,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课程。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验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普通高中的学生通过历史新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

    《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履行其育人的职能。它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实现下列目标: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1)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2)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三、课程设置

(一)了解新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历史科目的课程体系如下: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人文与社会

历史

必修

选修

选修Ⅰ

选修Ⅱ

历史(Ⅰ):政治史

历史(Ⅱ):经济和社会生活史

历史(Ⅲ):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史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5)探索历史的奥秘

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由学校开设

依据《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选修课程由选修I和选修II模块组成,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选修I模块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选修I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六个模块采用主题式的“并联”设计,没有学习次序上的先后之分。

选修II模块是普通高中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的课程,由学校自主开发,供学生选择。

    (二)把握新课程内容

1.必修模块

    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选修Ⅰ模块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了解人类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掌握近代争取民主反对专制斗争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思想流派、政治制度等基本史实;了解民主思想的起源与主要观点,辨别和比较不同流派的民主思想、不同表现形式的民主制度;收集历史上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评价,形成历史的进步意识;历史地看待民主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了解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程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过程,并给予积极、客观的评价;对阻碍历史进步的专制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统治持批判态度,确立积极推动民主进步的历史责任感。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了解20世纪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意识与和平意识,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进一步弘扬世界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不畏强敌、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增强历史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知道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并能够收集有关资料,深刻认识这一全世界及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懂得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文化与自然有不可分割和密切相联的关系,从而树立基于文化和自然两方面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能从一些起警示作用的世界遗产中认识其特殊的教育意义。

3. 选修Ⅱ模块

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和学校条件,由学校自主或联合开发,学生自由选择。

    (三)认识新课程特点

    1.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三个科目。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科目置于“人文与社会”的学习领域,反映了这三科有共同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教学体系的专题性

    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的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教学的新体系。它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的时序性、整体性、多样性;并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四)课程设置方案

1、历史课程设置方案(见下表)

历史必修三个模块中,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计6学分,普通高中学生都必须修满历史必修模块6个学分;学生在修习必修课程的同时或之后都可以自主选修其他选修课程。

根据我省实际,把历史选修Ⅰ细分为选修ⅠA、选修ⅠB和选修ⅠC。选修ⅠA是全省指定的修习内容;选修ⅠB是全省指定的选择修习内容;选修ⅠC是学校视条件开设的选修内容。选修Ⅰ中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选修Ⅱ中每个模块通常设计为18学时1学分,也可以设计为36学时2学分。

湖北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方案表

必修

模块

选修模块

选修Ⅰ

选修Ⅱ

选修ⅠA

选修ⅠB

选修ⅠC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

选修(6)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自选模块,供学生选用

2、学校历史课程开设方案

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不同发展方向开设历史课程,建议采取按学期与模块结合的开课方式。必修模块从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每周不少于2学时,用三个学期完成。应首先开设选修ⅠA和选修ⅠB 模块,根据条件开设选修ⅠC模块。条件具备的学校应尽早开设1至2个选修Ⅱ模块供学生选择。选修模块每周不少于4学时。在制定学校课程开设方案时,对模块教学的顺序及其课时安排可作适当调整。

学校和历史教师应在学生开始选课之前,提供选修Ⅰ、Ⅱ各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与学习方式的说明,设计和印发与学生选课有关的指导材料,并及时对学生选课进行指导。如果学生的选择不能得到满足,应耐心说明,并帮助学生重新选择。

可参考下面提供的三种方案选择一种或交叉配合使用。也可根据实际作适当调整。

方案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表1

学年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内容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选修

选修

复习

周课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4学时

 

方案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表2

学年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内容

历史(Ⅰ)

历史(Ⅱ)、历史(Ⅲ)

历史(Ⅱ)、历史(Ⅲ)

选修

选修

复习

周课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4学时

 

方案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开设表3

学年

高一

高二

高三

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第一学期

第二学期

内容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选修

选修

复习

周课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4学时

 

 

 

 四、教学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历史课程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

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按照专题单元的形式编写的,每个专题单元里的每一课,实际上又是一个历史小专题。历史新课程体系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优点是问题集中,在知识的处理上较为灵活,选择性较为明显,便于探究性活动的开展;但这种课程体系跳跃性大、难度高、学术性强,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对知识储备不足的学生而言,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因而必修模块应该是在三个学期内完成,每周安排2学时。对选修课的开设应有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

因许多历史问题需要将政治、经济、思想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学校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在高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订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科书,在高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订齐修习的选修模块教科书,以便为在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二)改变传统观念,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提高自身学术修养是搞好历史教学的关键

    高中历史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而是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公民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确实改变传统观念,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如果历史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展示一种通晓古今中外,博识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并能较好地运用“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法”、“娓娓道来的叙述法”、“入木三分的描述法”、“画龙点睛的概述法”等,学生一定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目前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基本上是处在为应试而学的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其中更有“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是一门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人文学科。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精选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四)科学处理新教材,构建既符合课标要求,又适应学生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体系

1.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的变化,解析其内在联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依据《标准》认真体会编者的意图,理解教材的基本观点,解析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使用教材、理解教材。

2.依据《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优化教学内容。新教材虽然结构严谨、观点新颖,学术性强,但客观上存在难度较大,容量较大的现象。加上各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一方面要充分把握《标准》、理解教材、利用教参,理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标准》要求和教学实际,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标准》是教学的根据,教科书是连接《标准》与教学的纽带,是落实历史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历史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不等于历史教学内容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处理,可删、可补、可改,确定那些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过程与方法的掌握,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

对必修模块教学内容应作整体思考,将三部分的内容作有机的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一方面要注意初、高中教材的衔接,必要时为高中学生适当的“补课”,简要补充某一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在不违背《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可以对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这样既能加深对某一历史问题的理解,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凑、完整,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目前供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历史新课程试用的实验教材共两套,分别是人教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人民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及与之配套的《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切实改变教师包办一切,剥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权力的做法,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热烈、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心智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新课程强调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3.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标准》与教材、教参的关系

    《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历史教参是对历史教材的解读与补充,是教学的辅助材料。教师备课应当认真研究《标准》与教材,借鉴教参的合理成分,根据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编制教学方案,并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比如:构建知识网络,化无序为有序;依据《标准》,把握重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确定探究性教学活动的亮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历史领域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相关教学素材进行教学活动等等。对教材中的若干内容,对课后练习与活动探究的作业,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和要求灵活处理。对教参要有选择地、批判性地吸收。

    2.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标。“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习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对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注重历史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实现价值观的升华,重在体验与感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章节体通史与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关系

    新教材是按照模块单元体专题的形式编写,特点是内容精练,跳跃性强,思维层次较高,而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教师们对它已经习惯和适应。针对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教学策略,一是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思维品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二是依据新教材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三是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战略性、整体性的。由于历史教材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而,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可以的。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4.历史教学中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对传统的扬弃,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寻求发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对以往历史教学传统中的一些有效做法仍要坚持。如注重历史主体知识的落实、历史线索的梳理,注重历史概念的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注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归类与多角度分析,注重讲、练、评的有机结合等等。但历史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上进行积极的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程应力求教学理论、教学素材、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功能和教学评价多元化;应该在合作探究的天地里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该使学生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平和的心态共同去学习、领悟、探讨历史问题。但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讲求有效性,必须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确实发生积极的变化,促进学生发展,要避免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忽略效果的不良倾向,注重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历史教学应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过程与发展,实现课程评价重点和功能的转变,树立“全面、多元、发展”的学生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活动、历史思维以及身心发展状况及时做出评价,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通过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总之,历史教学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新课程的实施。

    (一)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历史教学评价改革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和激励、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功能。学习评价应遵循注重发展、评价主体多元、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尊重个性、关注结果与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调查、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针对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高中历史学习评价的侧重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核心是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而突出评价的过程性是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径。过程性评价是指通过即时、动态、灵活的评价方法,全面深入地考察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使学生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实施过程性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发展与关注潜能相结合;共同标准与尊重个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发现问题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实施过程性评价应做到: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动态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时间随机化;评价结果动态化;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遵循历史新课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灵活多样的评价。可以采用纸质测验的方式,对历史模块学习中基本知识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测评;可以通过收集学生在本模块学习过程中的材料和观察记录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建立课程学习档案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本模块的过程进行评价;可以以模块学习报告或课程学习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开展编写历史剧、读书报告会、仿制科技作品、演唱经典歌曲、鉴赏经典文学艺术作品、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等活动,对学生在本模块学习中的活动进行评价(不同的活动,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案)。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中需要注意在重视新的评价方式应用的同时,不要忽视传统评价方式的应用。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教师与学生因素综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

    (二)构建旨在促进教师不断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历史学习的主渠道,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既关注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实现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目标,是确保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应遵循“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观,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关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等。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评价,应努力构建并不断完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并非单纯由某种特定的评价模式构成,而是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的评价模式的总和。它注重将教师的专业素质(师德、师能)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整合为评价体系。在评价中,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情感体验、知识获得、交流合作、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机会、积极性和效果、对教师行为的反应等,均可成为评价的依据。

    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多元参与,自评与他评结合,自律与他律结合,努力形成教师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新机制。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①评价指标的设计应针对教学行为与过程中的主要问题;②评价指标应具体而明确,指标的数量不宜过多,便于操作;③评价信息的采集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结合;④评价指标的制定尽可能在较大的范围内征询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比较、反复、交换,形成相对最佳方案;⑤让教师明确评价由谁进行?怎样进行?⑥评价结果的反馈处理应配置必要的问题分析和建设性的校正措施,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学分认定与模块教学评价

学分管理是高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考查学生学习量和学习过程的综合表现。一般是在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由学校来认定,其目的是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要求。

必修和选修Ⅰ中每个模块学习的时间为36学时2个学分,修完模块达到规定要求即得2学分。模块教学评价对模块来说是终结性评价,对整个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过程性评价。模块学分的认定应由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成绩评价两部分构成。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除考试成绩以外的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材料,包括学习档案(即学习课时记录、学习过程的具体表现等)、历史习作、历史制作、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等相关内容及师生和家长的评语,主要以材料的形式构成,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30%或40%左右。

模块学业成绩评价一般采用考试方式,测试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本模块历史的主体知识,既要关注点,也要重视面;测试的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上,题型设计要灵活、实用。要控制选择题的数量,试题设计要严格把握难度,坚决杜绝偏题、怪题,同时要按照《标准》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反映历史学科三维目标要求。学业成绩评价可占模块学业成绩评定的70%或60%左右。

模块学业成绩的最后评定以等级形成出现,以淡化对分数的片面追求。模块学业成绩的等级可分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达到C等级的即可获得本模块的2个学分。

模块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因模块学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未获得学分的学生,可申请补考或重修、改修。

选修II的模块考核,可以采用提交探究报告、撰写小论文、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及书面笔试等多种形式,由任课老师提出方案,报学校批准。

(四)学业水平考试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依据《标准》实行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全面反映高中学生在各学科所达到的学业水平,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之一,考生所有考试科目成绩达到要求方可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同时,作为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其考试结果将体现在各类相应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中。

    六、教育教学研究

    紧密联系历史新课程实际的有针对性的历史教育教学研究,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一)各级教研员要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要树立“走出去”、“坐下来”、“钻进去”、“放开来”的“意识”,要认真细致地抓好历史新课程实验的落实工作。实行工作例会制度,定期进行工作布置、专题研究和阶段总结,重视信息交流。教研员应经常深入学校,走进课堂,虚心学习,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帮助教师及时总结经验,为教师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总结中反思,在反思过程中提升。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充分尊重和激发教师的教研需求,提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共同成长。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和加强学校历史教研组的建设,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要不断指导和督查各校集体备课、集体评议课制度的实施;引导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课题研究,鼓励教师针对历史新课程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教师自觉加强专业学习、进行自我反思、开展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加强案例研究,直面历史教学新问题

通过典型的案例,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课程、教材的整合问题,教材与学生学习实际有效结合的问题;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以及达成“三维目标”的途径问题;学习方式变革与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方法和谐统一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个体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效益问题等等。

(四)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在系统总结必修课开设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对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研究、学科知识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历史选修课程与历史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如何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细致研究,并制订有效方案,确保我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七、保障措施

    (一) 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

健全我省历史学科教研网络,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建立以省教研员、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市州优秀教研员、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省、市、县学科新课程研究指导组,注意研究历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发现并总结、提炼和传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和智慧。重视研究和解决历史新课程推进中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专题研究,为学校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具体有效的专业支持,促进历史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并为同级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

(二)建立新课程历史教育质量评价体制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新课程历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由省、市(州)、县(区)三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优秀教师组成的新课程评估督导组,适时对全省历史新课程实施进行点和面的调研、评估和指导;加快高中历史教学评价和高考历史命题的改革。加强组织管理,完善人事、职称、工作量考核、督导评估、高考招生等制度,解除师生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应研究新课程培训的基本模式和设计培训方案,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边上岗,边培训”的原则,确保师资培训与高中新课程实施同步进行并适度超前,切实做好各级培训工作。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师培训的最大效益及可持续性。各级历史教研员应以学校为基点,以课改研究为中心,切实抓好校本研修。各校要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教研活动。学校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特长、富有教学特色的历史学科骨干教师。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历史教学资源是指形成历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历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包括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学生学习参考资料、历史地图册和挂图、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模型、电教器材等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历史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是历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丰富的、适合的课程资源是历史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

    应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等各类教学设施的作用。图书馆是师生能接触到的最方便的资源之一。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和多媒体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和进行远程学习等,有效地发挥公共网络资源的价值,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的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对现代技术的成功运用,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趋势。

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蕴涵着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重要的历史人文资源。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通高中可根据本地建设和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发各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还可结合乡土资源,安排课外实践活动。要善于合理发掘和运用社区及兄弟学校的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及兄弟学校开展广泛的合作,建立相应的经验交流和合作研讨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应注意有效地整合校内外历史课程资源,力求发挥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的优势。

应注重历史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除添置必要的历史教学图书、设备以外,还应自制各种历史教具、学具,不断提高历史课程资源库的容量和质量。

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和开发利用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利用多种途径,发挥在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主体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从而为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 微信公众号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