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加强和改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实施意见。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要精神,应进一步明确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观点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任务和职能。其核心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观点的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课程,从核心价值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集中体现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方针、根本目标、根本任务、根本途径和根本举措。我们应该从这个高度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二、课程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确立新的课程理念。
(一)在课程目标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的理论品质。新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教育学生。
(二)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即要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课程的出发点;注重学生成长“特点”,即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这是课程的着眼点;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即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回答好当前形势下学生成长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科学的知识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律等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建立在扎实的知识基础上。这是课程的着力点。
(三)在课程建构上,着力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四)在课程实施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切实加强课内外的实践活动要求,切实增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充实思想,提高觉悟。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同时,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做到目标开放、资源开放、教学模式开放、教学的内容、方法、过程、结论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开放,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在课程评价上,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新课程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要着力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法和途径,探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
(一)总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关系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总目标是综合各个具体模块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教育教学目标,它对各个模块教学具有导向作用。从知识目标角度看,包括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成果、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常识等;从能力目标角度看,包括有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能力等;从情感目标角度看,包括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思想情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分类目标具体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18条要求。教师要明确三个目标各自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每一条目标要求的内涵。同时要把握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目标是支撑全部课程目标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思想政治观点为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因此要特别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总 目 标 |
分 类 目 标 |
|
知识 |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 |
○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理解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获得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 |
能力 |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 |
○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实际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提高主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能力。 ○提高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能力。 ○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增强依法办事、依法律己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 ○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 ○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倡导团结友善的精神。 ○乐于学习,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具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热爱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热爱和平,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 |
(二)三维目标的关系
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要遵循的规范。它反映了由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学科体系到目前更为注重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转变。但如何在课程内容的整合过程中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课程框架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上述图示表达了本课程内容目标的整合理念,把握其特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三个维度来表达课程目标,并不意味着从三个维度分别实施课程目标。在课程内容目标的设置与表达中,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三个目标维度的关系。就课程目标的实施而言,它是一个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必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从整体上将所有课程目标细化为内容目标,贯穿在所有课程模块中实施,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内容目标又各有其侧重点。课程目标的实施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不均衡性。换言之,课程目标同每个模块的内容目标都有联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着眼于知识内容的选择,过去是学科概念决定知识内容的取舍,现在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实际上意味着在处理知识点与思想政治观点的关系时,要坚持思想政治观点统领知识点的原则,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
4.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组织,这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的组织方式,其实质性的变化是:过去只遵循理论逻辑,现在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同强调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优先目标一样,它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综上所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它们各有不同的要求,体现了不同的层次性,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能力目标是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灵魂。不能相互混淆,更不能相互代替。另一方面,它们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知识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知识的基础,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获得学习的方法,提高实际能力,实现情感的发展,进而发展健全的人格,因而它是其他目标形成的基础。能力目标是要掌握终身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它是中间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以前两个目标为基础,要求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制观念、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它重在体验与感受,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当我们把它们转化成内容目标时,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三)课程目标的特点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目标设置,既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本学科新课程的特点,这种特点既反映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上,也反映在思想政治学科新老课程的纵向比较上。其中突出的特点是:内容选择由过去的学科概念决定知识点转到思想政治观点决定知识点;组织方式由过去的只遵循理论逻辑转到不违背理论逻辑,更合乎生活逻辑。
四、课程设置
(一)了解课程结构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课程总体框架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思想政治》被列入“人文与社会”这一学习领域,包括四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Ⅰ模块和若干选修Ⅱ模块。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课程模块结构图如下:
思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