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付安平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差异可分为正差异(达到基本要求后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和负差异(与基本要求间的差距),通过恰当的教育,负差异可以缩小甚至可以消除。
正常人拥有七种智力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此处的差异是指负差异。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d Gardner)教授认为人类至少拥有七种智力,即:
①语言智力:读、写和用词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诗人、作家、演说家、节目主持人等人具有较高的语言智力。
②逻辑或数学智力:推理和计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律师、法官、天文学家具有较强的此种能力。
③音乐智力:对乐曲、节奏、音阶、旋律等的感知、了解、欣赏和创作能力。一般人都具有音乐智力,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指挥家其能力更强些而已。
④空间或视觉智力: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建筑师、雕塑家、画家、摄影师、航海家、飞行员和机械工程师此种能力较强。
⑤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为了表现或为了特定的目的,以高度变化和熟练的方式运用自己身体的能力。运动员、舞蹈家、体操运动员、外科医生、演员、手工艺人、熟练工人等此能力较强。
⑥人际智力:注意并分辨他人尤其是他人的情绪、性格、动机、意图的能力。推销员、谈判人员、政治家、宗教领袖、卓有成效的各级领导、心理医生等此种智力较强。
⑦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洞察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此种能力较强者有自传体小说家以及对自己内心世界有深刻了解的人。
加德纳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七种智力,只是每种智力的发挥程度不同或彼此间组合方式不同而已,正因为以上的差别导致个体差异,这已充分显示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目前,人们仅从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和品行等方面,片面对学生下“差生”定义,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它并不能代表人的全部,社会不仅需要作家、数学家、科学家,也同样需要音乐家、运动员、画家、建筑师、摄影师、工人、农民和服务人员,社会岗位没有贵贱之分,只有职责不同,大家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后天差异是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拉大的
人从出生到小学三年级前几乎没听说有所谓的“差生”,在师长眼里可能有调皮捣蛋鬼,但不是人们所说的“差生”。可是随着年级的增加,“差生”名称就会常常挂在某些教师嘴上。学生学业上的差异相当程度上是在受教育过程中由于教材难度的加深、学生特质的不同以及教师与家长的不当教育产生的。如,学生在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早起床早上学,中午吃完饭就往学校跑,校园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由于教材难度的加大,有些学生学习开始感到吃力,在老师与家长的压力下不得不努力学习时,开始产生厌学情绪,一改从前提前到校的习惯,校园在他们眼中逐步丧失吸引力。三年级下学期,在学生中开始传唱“背上炸药包,……轰隆一声学校不见了。”可见学生开始对校园生活不满。四年级上学期,学生开始评价老师:“某某老师真烦,作业那么多。”对老师产生反感。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讨厌老师和进行自我保护。从五年级上学期开始想招,主动出击,对付老师。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力不从心,抄作业,逃避惩罚,自我保护,学生自我安慰为“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抄抄抄,逼出的绝招。”六年级时,有些掉队的学生对学习没兴趣,抄作业,玩游戏比技巧甚至逃学,觉得学习没意思,另找乐趣。从学生的以上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在逐步出现变化,学业成绩也在相应变化 (从三年级上学期始,学生间的成绩开始出现差异),但远远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到初中后,有些学生入校后一周内就开始不交作业,玩游戏、踢足球甚至泡网吧。由于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开始出现较大差异,于是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开始耍赖,满足低级需要,实现自我满足。到初二上学期由于物理学科的介入,这些学生学习越来越感到吃力,学习成绩出现更大差异,厌学情绪增加,并逐渐出现行为问题,由此学习成绩差异导致品行差异。初二下学期由于数学、物理和外语难度增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进入恶性循环,行为差异开始出现甚至显著,导致学生学业出现显著差异即出现平时人们所说的“差生”。这时所谓的“差生”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课讲话或睡觉、过度踢球、进网吧、结交社会不良青少年、寻找刺激、打架斗殴、开始模仿歌星影星、异性相吸、大面积出现奇装异服和标新立异、欺负同学、敲诈勒索和破罐子破摔行为。进入初三,由于多门学科差距太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上课如听天书,无聊,精神空虚,泡网吧,谈女朋友和社会不良青少年鬼混,有些学生已形成显著差异,并出现捞钱,满足刚萌动的性要求,向成人进军的现象。纵观学生负差异的形成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后天差异是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步产生的,是不当教育或教育失误的结果。
负差异是可以缩小甚至消除的
从学生差异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四年级前,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品德行为上几乎无多大差异,可是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学生间的各种差异(正差异和负差异)会逐渐产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差异会越来越显著。但我们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因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缩小了差异甚至消除了负差异,如爱迪生小时被老师判定为“差生”后被逐出校门,达尔文被认为是“二流子”,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校长杨福家教授中学时也曾是所谓的“差生”。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及时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可有效防止负差异的产生,笔者深信从理论上讲:“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教育不得法的教师与家长,学生间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负差异甚至是可以消除的。”而且学生间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要改变的只是我们单一的以考分为标准的评价方式。
[有修改 原载 付安平.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J] .师道,2002(7):24-25.]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