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lay官网体育
教师理解学生的方式
2009-12-01 来源:
教师理解学生的方式
王文华
所谓的“治病要治根,治标要治本”,要让学生把书读好,就一定要让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老师或家长逼着学习,否则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在教育教学中,本着“爱学生”的根本方法,我们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的一些言行,努力去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要我学习”到“我要学习”,从而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理解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最大的精神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善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我们做教师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学生打开心扉,关键是看能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帮他们解决来自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惑。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的心灵领路人呢?
一、注重细节,给学生留出轻松自在的交流空间?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这位先生挑中了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个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任何人推荐。”“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了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人时,他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才能。”
在工作实践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方面:?
1、找好交谈的时间。小问题利用课间就能解决了,但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交流的,可以放在下午两节课后,也可以是下午放学后。一般放学后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家长耽心。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突发事件,确实需要利用上课时间来处理,那就要尽量缩短时间,先把事情控制下来,然后再找合适的时间进行交谈。我们千万不能因为学生犯错误,而惩罚性地故意延长时间,这是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往往只会起反作用。
2、注意地点的选择。有一次,我找一个学生谈话,他竟请求我不要把他带到办公室去。我不免有些不解,就让他说说原因。他说,一到办公室,本来也许是很小的问题,结果被其他教师你一言我一语的,搞得很难堪,常常下不来台。还有往往一个问题又带出另一个问题,挨了其他学科教师的批评,实在叫人受不了。我就这一问题对班内同学进行了解,居然绝大多数同学都有同感。细想一下,学生中几乎形成了一个共识,若谁被叫去办公室,准没好事,这就无形中已经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压力。因此,我找学生谈话绝大多数都选择在碰面时或是走廊的某一角。这样一来,双方都很放松,交流就比较顺利。?
3、等待合适的时机。例如:像我们当班主任的在听到课任教师,或其他同学等反映自己班内的某某违反纪律,或别的什么糟糕的事后,心里总不免会生气。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马上找学生谈话,显然是不合适的。或正逢学生闹情绪的时候,也不适合交谈。特别是当我们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更不能为了急于解决事态而立即找学生谈话。只有等双方情绪稳定下来后,才适宜交谈。当我们有意识地注意了这些细节的问题,也就在我们与学生之间留出了轻松自在的交流空间,为打开学生的心灵作了最充分的准备。?
二、积极的倾听,给学生一个辩解、申诉的机会
教师找学生谈话即做学生思想工作,可能是由于学生学习退步、表现不佳、做错事、违反纪律等等诸如此类。自然学生出现这些情况肯定是有原因的,有他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而谈话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弄清事情的原委。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时候给学生以辩解、申诉的机会,让他能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哪怕是一些不正确的、听起来很幼稚的理由,我们都要给予积极的倾听。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也便于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也曾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提问的方式直接了当,诸如“这件事你做了没有”“你上课没有遵守纪律,是这样吗”等等。如果学生首肯了,“那你这样做对吗?”我就继续追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都会说“不对”。而此时你再让他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多半他都不会开口,或是敷衍了事。因为当他想要为自己申辩的时候,已被一种成年人的气势所压倒,让他没有回旋的余地。从那时起,他可能就把心给封闭起来了,慢慢地他觉得分辨是没用的,然后会把原先的一种对抗转变为一种表面上的诚恳的倾听。让你觉得他似乎心悦诚服了,其实不过是想尽快地离开,尽快地从这一事件中脱身。显然,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开始就应注意积极的倾听。?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伊根(Gerard Egan)认为完全的倾听应该包括:观察和察觉当事人的非言语行为――姿势、面部表情、举动、语调等等;倾听和理解当事人的言语信息;倾听整个上下文,即联系其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对整个人进行倾听;倾听那些不太妙的论调等四个方面。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不光要倾听他的言语信息,还要注意倾听和觉察他的非言语行为。当学生语调生硬、面露不悦、左顾右盼或不停地变换他的姿势的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给予关注,引导其说出心中的不满。当我们在积极倾听的时候,常常还能获得事件本身以外的信息,作为教师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是非常必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我们倾听的时候,便已开始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同时又能获取新的信息,何乐而不为。?
三、深层次的理解,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日本教育家大桥正夫在《教育心理学》中把教师的理解分为“评价性理解”和“移情性理解”。前者“是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预先用自己的框框给以相对评价(例如优点或缺点)借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以揭发和贬斥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后者“是指教师在考察学生时,并不是用主观预想的框框看待对方,而是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本身的所感所想来达到理解的方法。教师在这种移情性的理解中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感情和想法。这样,学生便体会到,可以信任教师确能全面地把握他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发展起教师与学生间‘忧乐与共’的行为来。”?
移情性理解是更深一层的,能促进学生自发学习的要素,它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在前面的那个事例中,我在关注学生情感的同时,也以一种客观的、设身处地的态度体验她当时的所思所感。正是由于能从她的角度出发,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而她则感觉到我是站在她的立场上为她着想,教育也就产生了效益。
最后,让我们紧记这一段话吧:理解,是师生桥梁的基石。它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地平等对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它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让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给成功的学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对学生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学生以理解,表明自己对学生失败的同情、安慰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