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周 国旗下讲话 《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高二(4)班 杨静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京城四处皆白花,风吹热泪洒万家。从今岁岁断肠日,定是每年一月八。”
1976年的1月8日,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全国人民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争相传颂着周恩来总理的感人事迹。后天,又到了一月八,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敬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随伯父到沈阳读书。沈阳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式小学,既教经书,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课程。“新学”课程包括中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和外文。奋发勤学、好学不倦的周恩来各门功课都很好,尤以作文、书法和英文最为突出,国文老师经常为他的作文拍手叫好。
有一天,一位姓魏的校长给学生们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节时,老校长突然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还有的答“为家父而读书”,一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则答“为挣钱,为吃穿,为不受欺侮而读书”等等,老校长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连连摇头。 当问到周恩来“你为什么到学校来读书”时, 周恩来从容不迫地站起来,清晰而有力地答道:“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铿锵有力的回答,使老校长为之一震,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小小年纪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理想。老校长高兴地连连点头称赞:“好啊!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在中学时代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卡尔马克思传》。在漫漫的长征路上,在延安的窑洞中,在山城重庆的阁楼之内,甚至在出国访问的飞机上,他都是手不释卷地读啊、写啊……就在他逝世前的那些日子里,在病房里, 他也没有停止过学习。 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我们国家还不强大, 要好好学习, 不学习怎么建设好国家呢?”
纵观历史的长河,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要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办法仍是读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你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过去和未来;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的人是同时生活在三个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字、书籍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如果你能够利用,却不去利用这个最伟大的发明,那真是最大的愚昧,最大的浪费。
“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学生时代的理想。那今天的我们,可否树立“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呢?“少年智国家智,少年强国家强”。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而你们,就是这希望的主力军。多么希望我们的大型企业不再成为他国科技产品的实验工厂;多么希望黄皮肤的中国人不再总是白种人的得力助手和高级白领;多么希望有一天诺贝尔领奖台上,主持人用亲切的声音喊出:china。
亲爱的同学们,热爱学习吧,它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发愤学习吧,它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创造性地学习吧,它可以强盛我们的祖国。谢谢大家。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