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政治组赴夷陵中学学习交流有感
(通讯员 陈丽)慕名夷陵中学在近年高考中取得的佳绩,我们全体高三老师远赴夷陵中学交流学习,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争取更大突破。
在分组交流中,我们高三政治老师与夷陵中学政治备课组长坦诚交流,探讨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益。
一、制定计划 稳步推进
应及时制定一轮复习的大计划,在大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阶段性小计划的制定,把握复习的节奏,不因高三频繁的月考、联考打乱步伐。系统优化,立足于全局。在这一点上,我们都有着同感。对于一轮复习应把握怎样的节奏与度,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效率?应采取怎样的落实方法才能克服文科记忆问题?相互交换了意见。夷陵中学的老师非常注重知识的细节与课堂及时的反馈落实,这与我们“131”模式所倡导的理念正有相通之处。
二、变革创新 把握课堂
新课程改革是对学生,对老师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思维方式的极大变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这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的一轮复习,过多注重的是知识点讲解的全面、深刻,因此,经常是老师事无巨细,一讲到底。学生则埋头抄笔记。如何变老师教为学生主动学,我想,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是根本途径。夷陵中学董老师的一节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不少亮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问题引导,自主建构。老师写下本课的三个关键词“人大、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学生回顾课本,思考这三个关键词下包含的知识点,并分析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问题引导,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对本课复习内容的整体框架认识,并明确学习的知识目标。
第二,鼓励创新,学会质疑。在本课最后知识巩固环节,老师鼓励学生能够针对本课的内容,大胆设问。虽然最后时间较紧,这一环节未能充分展现,但能够感觉到学生平时在这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与质疑,这不正是由“课堂”到“学堂”的转化吗。
三、课程意识 知行合一
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应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在夷陵中学的学习交流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夷陵中学老师的课程意识很强,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规范化标准。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通过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比如政治学科就有“模拟联合国”、“多彩的生活”等。在创新性的情景创设中、在实践操作中、在角色模拟中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所谓“他山之玉,可以攻石”。揣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和收获回,通过走出去,相互借鉴,使我们每位老师都加强了思考,拓展了教学思路,更深深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慢慢的积累和领悟,教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