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琴
深秋的北京后海有着别样的韵味,没有春日烂漫的花香,没有夏日歌声的聒噪,没有冬日冰封的寒意,有的是静谧的秋日私语。金黄的银杏,红艳的枫叶,水面上垂荡的柳条,让再次成为学生的我有了驻足后海静静感悟的心境。
2013年11月我荣幸地参加了武汉市第一期优秀青年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十四天的培训,我们每天上午、下午各三个小时的讲座,有时晚上也安排有讲座。
我们聆听了十八场名师讲座,参观了三所名校,走进了四位教师的课堂。尽管老师的年龄不同、风格不同、所讲的内容也不同,但是每堂课都是那样的深入浅出,精彩绝伦,教学案例、社会热议事例总能信手拈来,恰到好处,笑声掌声此起彼伏。我们虽然辛苦,但是倍感幸福,因为每一天都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学者,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的思想火花,仿佛享受着精神的饕餮盛宴。
聆听每一位大师名家的讲座,他们的共同点是语言生动幽默,本来漫长的三个小时在他们智慧的话语中显得短暂。北师大赵希斌博士的《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引经据典,如舒婷的《致橡树》,朱光潜《谈美书简》,还信手拈来网络上的热帖,如北京丁奶奶收养流浪猫,江苏农民造飞机等。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名真正的理科生。我想如果自己的课堂也如能此吸引孩子,孩子该是多么的幸福啊!是什么让这些名家大放异彩?那就是以书为伴,以书为友。我们不仅仅读专业书籍,更需要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提升个人素质和修养。
“学习和生命同行,只有摒弃曾经的自己,才能成就新的自己。”北京特级教师万平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顿悟教育的生命力。在众多学者百家争鸣的言论中,有一根主线贯穿,那就是勤于思考,终身学习。几乎所有的名家都有写反思或写日记的习惯,他们善于收纳自己的教育感受。我们更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考工作中带普遍性的问题,怎么把它做得更好一点,更巧一点,今天接着昨天的思考,明天接着今天的思考,想得不成熟可先记下来;思考的过程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但要思考别人做得不完善的地方,思考别人没想到的地方。
培训期间,我被专家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们对事业的追求、对生活的诠释,他们的阳光心态都给我深深的启迪。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英语特级教师易仁荣,曾是湖北省宜昌市特级教师、高中校长,四十多岁到北京重新开始,由于对英语教学的独特理解以及不凡的教学成绩,他再次荣获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他用诙谐生动、简洁易懂的语言,把当老师的真谛讲得淋漓尽致,他说:“今天的教师需要的是一股静气,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进行反思。面对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教师必须拥有一股静气,静下心来收益的是学生,而最终收益的是教师自己。”易老师的故事让我懂得“如何做平凡的事,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也使我感受到当好一个“教书匠”的责任和义务。今天的教师既是工作者,又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是具有这三种身份的统一体。我们的学识、我们的人品、我们的态度,直接决定我们事业的高度。
十四天中,每位专家都谈到了“应试”这个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他们用智慧将我们引领到更高的角度观察教育,探究孩子受教育的本质。北京特级教师王建宗老师在他的讲座《为师之道》中提到:考试机器在中国的应试教育里比比皆是,这些机器真的明白学习的意义吗,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让学生掌握一种继续学习的能力,遇到了问题懂得去想办法研究。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不够用的,考试永远是纸上谈兵的。所以,作为老师,千万别把学生教“死”了,把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比什么都重要!
赵希斌博士在《高效与有趣的教学》中谈到:死记硬背是传统学习中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请问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意义吗,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孩子不懂得灵活变通,这对孩子长大成人走上社会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我们不仅要关注智商,更要提升孩子的情商和挫商!北京史家小学万平特级老师在《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中谈到:在诸多事物中,有两种事物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一是种子,二是孩子。一颗微不足道的种子,经过生长衍化可以绵延万代,生生不息。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拥有无限成长发展的天地,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带来一片生机。然而我们中国的教学模式让许多有才华的孩子被语数外这座大山压着,失去学习兴趣,失去激情。很多事情我们无力改变,但我们可以在日常学习中的一点一滴中去发现孩子的价值,去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找回自己的激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以欲”。
专家们对工作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一次次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我不禁问自己:我应该怎样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怎样的教师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从他们身上,我学到的不只是专业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更多的是他们执着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严谨勤奋、潜心钻研、尽心尽责的热爱生活的态度。作为一名学者,他们那闪光的人格魅力令我震撼!促使我立足于更高的层面反思我以前的工作态度、方式和方法,更严肃地思考现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更认真地思索如何走好未来的路。
踏花归来马蹄香,教育需要思考,需要积淀,更需要实践。大道至简,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付诸于行动并坚持下去。
思路明晰,神清气爽,京城的文化滋养让我的心灵得以涤荡!
联系电话:027-84842546 网址:www.gzlah.com 邮编:430050 地址:武汉市汉阳区拦江路150号
版权所有 武汉市第三中学 鄂ICP备05001006号 网站建设:武汉网户